钱币|三枚与“安史之乱”有关的钱币(14):唐代集结号的见证者

钱币|三枚与“安史之乱”有关的钱币(14):唐代集结号的见证者
文章插图

【 钱币|三枚与“安史之乱”有关的钱币(14):唐代集结号的见证者】在上一集中,介绍了文献中所能找到的,有关安史之乱后,西域留守部队对安西、北庭坚守情况的零星记载。虽然只有寥寥数语,但是一句“自是安西阻绝,莫知存否,惟西州之人,犹固守焉”。还是给我们勾勒出了,忠勇的安西守军吹响集结号的悲壮场景。
因此,我认为大历元宝、建中通宝,应该就是在上述背景下,由坚守安西的“四镇节度留后”郭昕铸造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吐蕃占领河西走廊,切断了西域留守部队与朝廷的联系之后,出身世家的郭昕,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,为了激发士兵恪尽职守、表达他们精忠报国的决心,同时筹集军饷,购买军需物品,最好的方式就是奉唐朝正朔,采用当时唐代宗正在使用的年号大历,铸造了大历元宝。等到建中二年(781)郭昕派遣的使节,绕经回鹘和朝廷取得联系后,才知道大历十四年(779)代宗已经去世,德宗继位,已改元建中,于是又铸造了建中通宝。这虽然超越了他的职权范围。但是,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,朝廷不但认可了郭昕的做法,还予以了嘉奖。
钱币|三枚与“安史之乱”有关的钱币(14):唐代集结号的见证者
文章插图

唐代宗的大历年号,总共使用了十四年(766—779)。779年代宗去世,德宗继位,第二年改元建中,共使用了四年(780年—783)。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通古斯巴什古城发现的,“李明借粮残契”文书上的纪年,为大历十五年,就印证了当时孤悬塞外的安西守军,不知道大历十四年之后,朝廷已经改元建中的情况,因此,才会有大历十五年的纪年出现。
因为建中年号仅仅使用了四年,直到建中二年郭昕才知道改元建中,又铸造了建中通宝,所以建中通宝铸造的时间,实际上仅有两年,这比大历元宝铸造的时间要短的多,因此数量更少。同时受形势所迫,建中通宝铸造的比大历元宝更为粗劣。这和我们现在发现的大力元宝、建中通宝的数量以及质量都完全相符。
钱币|三枚与“安史之乱”有关的钱币(14):唐代集结号的见证者
文章插图

除了大历元宝、建中通宝之外,还发现只铸有一个“元”字或“中”字的钱,这属于是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的“别品”,即替代品。两面都没有轮郭,铸造技术更简单,也更粗劣,这更证明了它们是在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,为应急而铸造的。另外,这些钱币都“铜色纯赤”,是用冶炼的纯净红铜直接铸造的,没有添加铅锌等其它配料,这是西域铸钱的一大特点,与中原地区添加铅锌的做法完全不同。